每日經濟新聞 2025-07-09 13:25:12
過去一周,伊以停火協議達成推動市場修復,香港虛擬資產牌照發(fā)放進一步提振市場情緒。指數快速回暖反映的是在南向資金持續(xù)增配、外資關注度提升、本地資金面寬裕的綜合作用下,市場流動性高度寬松放大了人民幣資產重估的賠率優(yōu)勢,這一趨勢或將貫穿全年。
國泰海通海外策略研究團隊分析,從各類投資主體出發(fā)拆解南下結構,歷史上散戶等資金是南下主力,但2025Q1險資、公募等機構資金推動港股通凈流入創(chuàng)新高。不同類型投資者對港股偏好板塊存在明顯差異,公募偏好科技醫(yī)藥,險資偏好紅利。全年來看在資產荒背景下機構資金對稀缺性港股資產仍有增配空間,定量估算2025年南下資金凈流入望超1萬億元。
配置上,三季度或依然有波動,但反而提供配置機會,逢低買入并持有依然是可行操作,重點關注科技(硬科技、互聯網及AI)、消費(地產周期下半段的修復性機會,如互聯網消費、醫(yī)藥等)仍可作為底倉配置。
恒生互聯網ETF(513330)支持T+0交易,標的指數聚焦互聯網平臺經濟,涵蓋了阿里巴巴、京東、騰訊、美團、快手、百度等大型互聯網龍頭,DeepSeek含量達86%,具備“新消費+新科技”雙重屬性,是投資者布局AI應用端、“AI+互聯網”核心資產的好工具。(聯接A類:013171;聯接C類:013172)。
如需轉載請與《每日經濟新聞》報社聯系。
未經《每日經濟新聞》報社授權,嚴禁轉載或鏡像,違者必究。
讀者熱線:4008890008
特別提醒: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,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。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,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。
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