每日經濟新聞 2023-10-27 10:48:41
每經編輯 杜宇
近日,湖南長沙的張先生參加了一個在線的拍賣活動,他僅用1.08元就成功拍下了一輛二手奔馳汽車。這款車為2012款奔馳E260 1.8T原裝進口車。雖然已經過去了11年,但拍賣公司評估其市場價值仍在12.5萬元。
令張先生沒想到的是,拍賣公司卻打來電話要“毀約”,并表示只能按照拍賣價格的5%進行賠付,也就是5分錢。
該消息一度登上多個平臺熱搜,引發(fā)了廣泛關注和熱議。10月25日,此事畫上了圓滿的句號,張先生一元成功提車。
10月18日晚上,長沙市民張先生通過某平臺參與了一項由武漢鑫車有料科技公司(下文簡稱公司)拍賣的2012年進口奔馳E級轎車,此時距離拍賣結束僅有20分鐘,而競拍價僅為1元。
張先生抱著試一試的心態(tài),交了5000元押金后,以1元錢的價格參與競拍,并在10月18日晚上7點左右成功以該價格將車拍下,并支付了8分錢傭金和軟件服務費。
大約30分鐘后,張先生接到公司工作人員電話稱“我們取消這場拍賣,并表示只能按照拍賣價格的5%進行賠付”。張先生掐指一算,1元錢的5%僅有5分錢。“奔馳變成5分錢,這種情況我是接受不了的。”
據(jù)法制日報,拍賣公司工作人員表示,該筆拍賣訂單要做違約毀拍處理,是因為車主不能接受成交價格而違約。平臺規(guī)定的違約賠償是拍賣價格的百分之五,最低賠償300元。拍賣規(guī)則是無底價無上限起拍,但拍中后買家和賣家要雙方確認,確認過程中有一方違約,就毀拍訂單作廢,毀約方賠償對方違約金。“已經和委托方還有競買方(張先生)聯(lián)系,具體內容官方會進行回復”。
當媒體記者問到拍賣的是中標資格還是車輛時,該工作人員同樣表示“以官方回復為準”。
圖片來源:法制日報
這件事也引起了網友的熱議,有網友稱:“玩不起就別玩。”也有網友表示:“必須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。”
圖片來源:新浪微博
圖片來源:新浪微博
據(jù)瀟湘晨報晨視頻,10月25日,經多方協(xié)調,張先生已拿到鑰匙,成功提車。
發(fā)拍機構的負責人劉先生介紹,針對本次客戶以1元拍下進口奔馳車的事情,該公司本著誠信經營、長久做生意的宗旨,積極配合拍賣平臺和委托方進行協(xié)調,最后決定,由該公司來承擔相應的車款差價。本次拍賣的進口奔馳車還是以1元成交。
在交車儀式上,拍賣平臺相關負責人還宣布了2件事情,以進一步提升消費者體驗。“首先,拍賣平臺對規(guī)則進行了升級。在升級前,如果處置機構在買家拍下后不愿意交割,也就是成交不賣,需賠付買家成交價的5%作為違約金,5000元封頂。升級后,針對特價車低價成交情況,處置機構出現(xiàn)成交不賣,則需要直接賠付給買家5000元的違約金。拍賣平臺希望通過增加商家的違約成本,充分保障買家權益。再者,拍賣平臺將繼續(xù)推出特價好車,給消費者帶來優(yōu)惠的購車體驗。拍賣平臺將聯(lián)合全國頭部的處置機構,上線一批“同等車況、買貴必退”的車源。”
有觀點認為,一些二手物品拍賣平臺為大家提供了一個新奇的購物環(huán)境,使人們有機會以極低的價格獲得心儀的商品。但“張先生1元競拍奔馳車”這件事,也揭示了這些平臺存在交易安全性、賣家誠信等問題。為了保障用戶的合法權益,平臺方應加強對賣家資質的審核和交易流程的監(jiān)管。
《法治日報》律師專家?guī)斐蓡T、北京市康達律師事務所合伙人羅娟律師表示,消費者今后遇到此類情況,首先應當在第一時間固定證據(jù),及時向法院起訴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,同時向人民法院申請對車進行訴前財產保全,禁止二次銷售,避免訴訟勝訴但是無法取得車輛的結果。
同時,消費者在參與拍賣時,一定要認真閱讀拍賣須知以及拍賣標的的詳細信息。本案中的此類情況,其實更加類似于廣告,如果僅以低成本的代價違約,勢必造成不公平,從而導致市場秩序混亂,從廣告法角度看屬于廣告欺詐,相關監(jiān)管部門可以對其進行處罰。
眼下,隨著二手車取消“限遷”等政策落地,機動車拍賣行業(yè)的活力也正在迸發(fā)?!?022中國機動車拍賣市場統(tǒng)計年報》顯示,2022年全國機動車拍賣成交量64.49萬輛,成交額272.84億元,分別較上年增長34.78%、18.60%,增速超近年來二手車交易市場約10%的復合增長率,并連續(xù)五年刷新歷史新高。
“近十年來,機動車拍賣作為一種傳統(tǒng)而又全新的交易模式,在經歷‘公車拍賣’增進社會了解、專業(yè)細分推進市場發(fā)展、取消‘限遷’激發(fā)市場活力等重大利好和專業(yè)引領之下,已經融入汽車流通產業(yè),正在成為汽車流通產業(yè)生態(tài)中的重要一環(huán),是現(xiàn)代化機動車流通體系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。”中國拍賣行業(yè)協(xié)會會長黃小堅表示。
每日經濟新聞綜合法制日報、瀟湘晨報晨視頻、每日經濟新聞(記者 黃辛旭)
封面圖片來源::視頻截圖
如需轉載請與《每日經濟新聞》報社聯(lián)系。
未經《每日經濟新聞》報社授權,嚴禁轉載或鏡像,違者必究。
讀者熱線:4008890008
特別提醒: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,請作者與本站聯(lián)系索取稿酬。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(xiàn)在本站,可聯(lián)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。
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